独自坐在屋中抱着吉他, 心中许多感慨不知怎样表达. 我们曾拥有同样的梦想, 不知何时才能为梦想一起出发. 曾面对多少困扰,不曾怕过. 曾面对多少阻挡,未曾倒下. 没有精神与物质的支持, 我们为理想苦苦挣扎! 要承受多少的束缚和压力,我不在乎. 要承受多少的批评与责骂,吓唬谁啊? 我们不再是年幼无知, 气盛的我们不考虑任何代价! 因为我们是平乐学子! 内心火种,勇于为理想而爆发! 烈火青春,点燃生命中的灯塔!
一个人变得对身边物,人,都不感冒了,这是不是心老了?一个人变得对身边物,人,都不感冒了,并不是说明心老了,而是因为看淡了。
现在不是流行一个词叫佛系。就是说很多人对待一些问题事情上都随心了、无他了。
一切事物皆顺其自然的发展,万物都不应对其施加外力而改变它们本来的发展规律。对其本质特性不加破坏,才是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和谐。
谢谢编主邀请。我认为:一个人变得对身边物,人,都不感冒了,不是心老了,而是对一切看开啦。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已经把我们的棱角磨平,也不在有年轻时的冲动,气盛。年龄越大越沉着冷静,看开了一切事情。在生活中,对一切能拿得起,放得下。所以,对一切事物,人,都不感冒,是因为真的长大啦,变得稳重,端庄,大方。知道人生短斩,一辈子不容易。懂得了人和人之间的忍让,包容和理解。相互体谅。事和事之间,不要纠缠不休,有理让三分,又如何?!人生不容易,珍爱自己!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分两种情况来解答。
第一种,如果对工作产生了厌倦,对生活失去了热情,整天愁眉苦脸,生活中的美好不能进入到他的内心,这种人,既使年纪很轻,心态却已经老了。
第二种,有些人经历了太多的事情,看透了人间百态,他们遇事不争不抢,不喜不怒,用一颗平和的心过自己的生活。正应了那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不是心老,这是一种真正的豁达。
一个人变得对身边物,人,都不感冒了,这并不是心老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身边人或者是物见过的多了,司空见惯没什么值得稀奇的了。而且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的也多了,对什么都比较看轻,看淡了,就显得对身边物,人都不感冒了。其实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心老了,这种人心态很年轻,只是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受外界各种诱惑而已。
一个人对身边的事物不感冒,不应该是心老的表现。或许是心冷了,也或许是看开了。心冷则凉,爱咋咋,和己无关!看开即就看淡,什么事都掀不起风浪,特别是一些佛系的,修心养性更是淡看人生!若人人都能看淡一切,那世上倒是少了许多的纷争和困扰!
你最喜欢谁的书法作品?有理由吗?我最喜欢的就是毛主席书法
毛主席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虽师法怀素、张旭和黄庭坚却更加大气酣畅,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不论从结构章法上还是运笔上都极其狂放和洒脱,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了 *** ,又有理性。
喜欢毛主席的草书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的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的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喜欢毛主席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
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喜欢毛主席的字骨神兼备
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 *** 则主张骨神兼备。
喜欢他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
*** 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结语】
毛主席我们伟大的领袖。
他带领中华儿女,推翻三座大山,当家做主!
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欣赏毛主席书法既能感受到他的龙蛇飞舞,大气磅礴,豪放酣畅的书法艺术之美,又能感受到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睥睨天地,独领 *** 的伟人风范。
我是老乔,一名职业画家,以上是我的回答
【如果你喜欢这篇问答,请抬手点个赞,以资鼓励,感谢。】
我最喜欢蒋维崧先生的书法作品。蒋维崧先生的书法,成功地处理了书论里讲的一些辩证关系,巧妙地将刚与柔、润与燥、轻盈与深沉有机的统一起来,字形简约而不失法度,结构平整中显笔势、峻峭中透骨力。自然率真,清正典雅,浓郁的书卷气,给人以流畅、舒美、陶醉的艺术享受,他也是现代书法史上的通才。蒋先生长期坚持“以文养艺”,即以人格、学问不倦。他70年如一日,博览历代碑刻法帖,精研中华上下几千年的书法文脉,晚年创作的众多古诗文作品深得海内外专家和广大群众推崇。
一、行草书内涵丰富、自具风神。他的行草书师法晋唐,根植二王,并且转益多师,神清骨秀,如行云流水,飘逸峻拔。因先生平时深居简出、淡泊名利、襟怀坦荡、作风严谨,故形成了不激不厉而内涵深邃的书法风格。
二、隶书取法高古。蒋维崧的隶书取法汉隶,晚年借鉴秦汉简帛书又参入篆法,从古劲苍茫中,能由衷感到由篆入隶的奇拙,也为后学学隶书树立了榜样。
三、篆书笔意质朴、圆润、秀逸生动。他的篆书线条清丽生动,笔意质朴洗练,既有殷周铭文那种质朴、圆润、厚重的金石气又展现出一种清新、流畅的勃勃生机。
四、金文典雅俊逸。蒋维崧先生的书法得天時、地理、人和之便,走的是一条学者书法的路子,学艺并重,他在古文字学、书法、篆刻、考证方面的学养使其大大有利于金文研究与创作。他以严谨的文字学家的态度去集金文,以篆刻家、书法家、美术家的态度创作金文,并不断从古玺印、古陶文、诏版、简帛中吸取营养,将金文书法的原貌重现在今人面前。
五、甲骨文的刀刻意蕴。蒋先生也時常临创甲骨文,他在充分尊重甲骨文原貌的基础上,能体现出用笔法来体现刀刻的韵味,这也许是他对书法脉络的贯通。
蒋维崧(1915-2006),字峻斋,1915年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193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
蒋维崧早年从师乔大壮学习书法及篆刻,后得到沈尹默的教诲。晚年以行书、草书、篆书为多,对古文字学造诣尤深,其篆刻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蜚声于海内外,其书法颇具学者风范。
感谢邀请!
我最喜欢文徵明的书法,文徵明是明代书画家、诗人。
- 文徵明,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被称“吴中四才子”或“吴中四杰”。
- 真、行、草,得意于智永笔意,大字仿黄庭坚。最精小楷,隶书也擅长。
- 小楷学二王,精工之甚。行草学怀素。行书仿苏轼、黄庭坚、米芾。逐自成一家。
- 还擅山水画,遇古人妙迹,重观览其意境,师心自用。远学郭熙、李唐,近学吴镇等。
- 博学多才,诗、文、书、画,样样精通。
我临习文徵明《行草书咏杂花诗》敬请欣赏!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最爱赵孟頫的楷书
。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用一句话形容:继唐代以后,赵孟頫是唯一以楷书进入中国书法史的书家。
虽然赵孟頫的行书造诣也很深,甚至从某些层面上讲要超过他的楷书造诣,但真正奠定他书法一代宗师地位的,是他的楷书。楷书在唐代达到顶峰。欧柳褚颜四位大师将楷书树立起典范。从唐代以后,书法家们大多以行草著称,到了清代又涌现一批篆隶名家。但能以楷书著称,在书法史上和唐四家并列齐驱的,从唐代以后有且仅有赵孟頫一人。
宋四家的楷书也很高,但他们的主要成就并不是楷书而是行书;董其昌、八大山人也是同样。鲜于枢虽然与赵孟頫齐名,但论楷书的影响力,赵孟頫仍然甩了他一条街。唐代以后,唯一能跟赵孟頫拼楷书的只有宋代的张即之。但张的楷书高虽高,却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在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成就;另一方面,张传世作品太少,影响力也远不及赵。所以,赵孟頫是正儿八经的,实至名归的一代宗师。
书法之美还是在与应用。仓颉造字,记载万事万物,方有后世法度。现在流传下来的祖先文化瑰宝,无论是文史典籍,亦或是楼阁匾额、山川崖刻,乃至往来信札,无一不透露出文字书写应用之美。其次才是彰显修为的书法作品艺术之美。
书法是记录文字的书写之道,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前人书写韵律。其美关乎书写者的历史背景、学识修为、人格魅力,三者缺一不可。至于后世以书写之法标榜自身的学识渊博,乃术士之流炫技而非大家。大家者,集大成与一身,可别开天地,创门立派,虽历千古不可朽。
至于喜好因人而异,每个阶段能够欣赏的艺术水准,对作者的历史背景的认同与否,决定了对于书法作者的喜好厌恶。余初学,喜王楷之娟秀,厌颜楷之粗鄙。深入,则喜赵楷之连贯,惊颜楷之朴拙老辣。因而历代名家皆有可取、可学、可喜之处,恨己不能博览众艺之长。唯今理应海纳百川之德,却还是无法接受跳梁小丑之乱象,文字书写之实用价值,在众大师穷凶极恶的表演之下变成猴子杂耍取悦众人,不知乐从何来。当下打字取代纸笔,书写逐渐退出文字记录之功,乃成与古人对话之途径,一品茗,一支笔,修心养性之福哉。
当年学生时代的老照片你还有吗?不妨晒一下呗,也许里面还有不为人知的故事?谢谢你的邀请!
年代久远,未能晒出老照片,抱歉!
那个年代,相机不是一般家庭拥有,可妨还是个学生。即使有相馆的照片,几十年时代变迁,照片也难以保存。不过,学生的印象,尤其中学初一"文革“时期,令我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六十年代(1964年),本人于原广州华建麻袋厂职工子弟小学毕业,考取广州真光中学(原广州第二十二中学)。
广州真光中学创办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届华侨子弟入读不少,可算是一所名符其实的华侨中学,校区宽广很大,一个足球+2个篮球场,还有其它体育设施,几亩农耕试验田供学生学习。学校不设围墙,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红墙绿瓦民国建筑风格,位于市郊区白鹤洞属于广州市名校之一。
今还记得,入学校报到日,父母也不在身边,独自挑行李(寄宿生日用品自备)奔赴学校,当时交通不比今日,只能步行由海珠区赤岗街到荔湾区白鹤洞街,途经一个坟墓乱葬岗,约3个多小时路程比较远,放在今日不可想象。
今时今日,全社会关注,学生多幸福,开学时,新生报到曰交警护航,交通绿灯为其让路,众家长亲友护送,何等骄贵今非昔比。
几十年己过,虽说年纪大但脑子还好,,身在二十二中学的旧事还清楚,学校只设初中部没有高中,本人读初一时,编号为[103班],上学期,班主任为英语女老师陈姓,二十多岁很年轻,据说还是未婚,善待学生教学认真负责。下学期,男班主任冯贵勛老师,和爱亲切。部分同学名字:张志荣,香炽强,关尚勤,伍建昌,黄明健,…………。
在那年头,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学生的思想十分单纯,学校寄宿生的宿舍没有管理员,学生生活管理由班主任负责,規定晚上宿舍巡视制度,每当女班主任巡视宿舍时,男学生不习惯反应过度,尴尬的惊叫声起伏,恨不得找地方藏起来的。
少年的中学生,正当长身体发育之时,国家十分重视未來的接班人成长,粮食指标调配偏重于学生,男生31斤/月大米(比成人还多)。学校饭堂伙食也算不错,肉类虽不多菜式多,男女同学饭量惊人,男生饭量比较大,搪瓷2饭盘/人。
南方的冬天,那年广州特别寒冷最低达到零下,学校没有暖气供应的,寄宿生睡的是木架床,上下铺自备草席没有床垫盖着溥棉被,好在同学们年青力壮,全靠气盛硬是挺过来了。
一年四季,南方人爱干净就爱冲凉(洗澡),想想,冬季大冷天又没有热水,怎么办?同学们不管男生女生,个个都是好样的,正值血气方刚,冷水洗澡唱着歌全凭"勇”字当头。今日回想,也不由地打个冷震。
以上说的正正应验了,广东人的一句粤语:【厚生认鸠屎,老人想旧事】。
(图片出自网络)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学生时代的我们,血气方钢的追求各自梦想的小屁孩……我们怎不激动,怎不热泪盈眶……
现在以是一个退休的人员,当年学生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回忆,终身难忘。
为了明天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生活圈。[我想静静][我想静静][666][ok][ok]
学学生时代的老照片还真有,我有两个很要好的同学。
这两个都是我的中学同学。一个叫燕子,我们住同一个寝室,我们不同班,本来是一个班住一个寝室,她们班寝室不够,我们宿舍刚好多一个床铺,她就住进来了。刚开始,我们宿舍女同学都排斥她,不和她说话,就因为她不是我们班的,我和她说话,因为她一个人在宿舍,独来独往的看起来很孤单,大家都是住校生,远离父母,所以我就和她说话,然后我们就成为了好朋友,她有什么好吃的都留一份给我吃,还会帮我分析错题,我们关系很好,我们现在关系也好,虽然不在一起,我有点事,她都会很快回复我。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这辈子有这么一个好朋友。
第二张照片也是学生时代的好朋友,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都是在一起。我们可以说是发小吧!很难过,她已经去世2年了,意外事故,我当时在外地工作,她是快过年前两天出事故的,我都没有赶上葬礼。写到这眼睛都有点酸了,过去的事情就不提了,她是个特别努力的人,人也特别好。
70年代的。
1974.7.24.毕业于辽宁省彰武县冯家中学!
想一想那个时候 18岁的年龄,青春年少时。生龙活虎,活蹦乱跳。各个都是美丽动人的小伙子。是那么美好的时光!哈哈哈!现在是……。哈哈哈!
这是我高中毕业前和几位要好的同学拍的照片,毕业四十多年了,都失去了联系。没想到前些日子,我和其中一位同学竟然在杭州联系上了,上个周末我们相约西湖边见了一面,以茶会友叙旧聊天,体会到了它乡遇故知的感觉。
你第一次进入社会时多大?做了什么?
我第一次进入社会是1968年年3月,我才初中毕业,十六周岁半。由于文革开始,全国停课,升高中考试取消了,在家呆了一年多,帮家里编蓆打篓干农活。刚好这时,部队征兵开始了,我就报名参军,来到了西北戈壁滩上的酒泉工程兵部队。
部队的驻地在酒泉南郊一个叫石油新村的大院里,我们河南商丘籍的1000多名新兵在这里教育与训练。通过教育学习,我们懂得了 *** 是党领导下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坚持党指挥枪,是这支军队的根本原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军人的严格纪律。
新兵训练的军事课目主要有队列、射击、刺杀、投弹、战术、野营拉练等。在训练中,练疼了腿脚,练肿了胳膊,有时忍痛默默流泪,但没有叫苦叫累的。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我们基本完成了从老百姓到军人的初步转变,站有站姿,走有走相,户外三人成列,掌握了步枪冲锋枪的操作技能与手榴弹的投掷要领,了解了不少初级军事战术知识,园满完成了新兵训练任务。训练结束后,面临分配工作单位,我们纷纷写决心书,一切交给党安排,那里艰苦那里去,打起背包就出发。我被分配到师直汽修营一连,驻地在四川绵阳地区梓潼县的大山深处。这年七月一日,我们含泪告别带着我们训练的首长与老兵战友,登上了火车,踏上了赴川的新征程。
五十多年过去了,第一次进入社会,参军入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每当回忆当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怀念那个满怀信仰与希望的火红年代,我留恋那段 *** 燃烧的军营岁月,我思念那些指引帮助我走上革命道路的首长和战友。在我一生的记忆宝库里,我将永远珍存这一段不寻常的时光。
我第一次参加工作是1998年,那一年我18岁!工作是在一个染整厂,也就是染布的工厂!我从事的工种叫脱水,就是把染好的布水分脱干,送到定型车间烘干定型!每天工作的时间是8小时,三倒班,白班、晚班、夜班!工资是计件工资,也就是干多少匹,给多少匹的钱!我记得我第一个月挣了四百元,接到钱的那一刻,我的手不停的颤抖,心扑通扑通跳,跳得那叫一个欢!现在特别怀念那段时光,因为是8小时工作制,挣得也不算少!既有时间休息,又有时间出去玩,现在虽然挣得多,但却是全天制的!除非厂子没活,否则根本没时间出去玩,一干就是从早到晚,黑天才回家休息!时光荏苒,青春不在!那些美好的日子再也回不去啦!
我第一次进入社会时是77年初。高中刚毕业(最后一年的冬季毕业),回村务农。队长为了拴住我外出,把我安排种植管理棉花(由于文革的派性影响,对上辈意见算在我头上)并且叫我负责,分我两个比我年龄大的。主要用责任压我,我是组长(其实是想搞我,假如棉花管理搞坏了)。既然干了就想把它干好,我看了关于棉花的书科学管理,主要是防治病虫害,打药的时段。那一年棉花收成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除去上交国家的,家家都添置了新被套。也让所有人从此对我有了好的看法。在这8个月的经历中,也是最后一次在农村干活,11月份去了工厂干临时工,从此也基本上离开我的伤感之地,真正步入了复杂社会大家庭。
从经历中我也养成了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认真,不能三心二意,要干就干好,要有始有终,报着不服输的态度,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你第一次进入社会时多大?都做了什么?》
我是文革时期的学生,因为那个年代的高中生毕业后,都要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为我家有特殊情况,所以我是被照顾的对象,有幸的留在了城市。
但是当时的我们得自己找工作,不享受下乡知识青年抽回后 *** 就直接给安排工作的待遇!
所以如何才能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对于那个属于七十年代的青年来说是件头等大事,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巧的是,正好区里新建一个药厂正在大批招聘工人。我听到消息后去区里报了名。正因为能顺利通过成为了这个药厂的一名正式员工?是因为当时这个药厂是区级单位(属于自负盈亏性质),可知识青年抽回来一般都给安排国营单位(吃红本)的。所以这个区级单位知识青年都不可能去的,只有没有下乡的学生和社会青年才愿意去。
即便当时这个单位和知识青年低一等的工作级别,但是毕竟工作能顺利解决,又是固定工作,当时也很满足了。也算放下了心里的一块心病。
没想到我尽然在这个单位一干就是二十九年直到退休。
但是更没有让我想到是,这个小小的区级单位在最最鼎盛时期,我药厂的产品供不应求,单位同事们天天加班加点忙的不可开交。全国各大城市的新闻媒体都在宣传我家产品!我单位在当地也算是赫赫有名的企业!尤其是经历了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单位又是同行业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股份公司,企业越做越好,工人们的工资待遇也随之提高。
就这样几年下来,现有的国营单位由于国家政策与机制的改变,基本都转型或买断,所以像我们这样的小型企业把我很多知青同学的国营单位都靠倒闭了。
当初是我羡慕嫉妒恨她们都进了国营单位!而如今反过来他们各个在羡慕嫉妒恨我了!因为我上班时工资就比她们拿的多,又因自己的努力拼搏后,让自己的身份资质也不断的提高。退休工资也比她们多~~
记得当年,正是因为当初很羡慕下乡的同学们抽回来都能进了国营单位上班,心里始终感觉总有一些落差,何况我生来就是不甘示弱的性格。
正好七十年代有一个优惠政策,就是父母退休后子女可以接班。那个时候正好赶上在学校当教师的妈妈病退了。即便当时我已经来到了这个药厂上班有了这个固定工作,但是一想到妈妈的单位毕竟是教育行业,又是国营性质,怎么也比现在的单位上一层次。所以我当时隐瞒了有工作的事实就申请接班把自己的履历报了上去。
赶巧的是,那个时候单位正好赶上要给工人们百分之四十的人数涨工资。
我当时心想,这次如果有幸给我涨工资我就不去接班了,如果没有涨上,我就放弃这个单位去学校接妈妈的班。可没想到尽然我是百分之四十里面涨工资的一人。所以当时的我尽然轻率的放弃了这个难得去妈妈学校接班的念头与机会。
其实,最遗憾的就是当时那个年代做老师的职业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尊崇。否则我不会轻易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所以这件事情始终在我心中是个结,它已经成为我终身的遗憾了!好在我退休后,被我市某高校聘用做某个项目主管人,一干十几年,圆了我做一名教师的梦。
所以说,世事变迁有些事情不得不认命吧。
我人生第一次,步入社会,因为在东北的农村,也没有什么可好干的活,就是跟着瓦匠师傅干活了,那时候每天工作11个小时,每天是4.5元的工资,说句实话,也不知道是咋过来的,那个年代猪肉才不到两元钱一斤,冰棍才0.05分一个,每个月能赚135元,还得需要满勤,不然的话,是赚不到的,那个年代也不讲究什么牌子,啊,车子啊,其实真的挺好的,